|
1 月 4 日,家住辽源二村的曾国撬下自家的门牌号珍藏,锁上大门告别老宅。
他说:" 今天,杨浦 162 街坊‘二次征询’签约率已达 99.9%,我们家参加了集体乔迁,两代人动迁的心愿终于实现 "。
曾国要珍藏这份记忆。
出生在辽源二村的曾国告别老房,旧改梦圆。
曾国出生在辽源二村,一住就是 54 年,到现在也没有自家的卫生间,是公共厕所的 " 常客 "。
房票簿的地址是辽源二村 33 号楼上,面积 17.7 平方,结婚时,这个 " 楼上 " 又搭了个 " 楼上 ",委屈了父亲住到 12 平方的阁楼里,好在妻子也是明事理的人,很少考虑物质上的追求,和和睦睦日子也算过的平静,但盼着动迁是两代人几十年的心愿。
看着自己结婚时添置的音箱,曾国唱起了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。
留在老房的家什么都不要了。
小时候的弄堂生活也是曾国不能忘却的,曾被市少体校作为足球苗子招去,作为家里的独苗母亲不舍,在两个多月后又领了回来,后来区少体校又来招,母亲说:" 上海市的都没去,区一级的就不去了 "。这方面的体育特长,终究让曾国与体育结缘,做了 12 年的体育老师,他进水丰路小学时,范志毅刚刚毕业。
要说对足球有多爱,初三的时候,打虎山路因为修路不通车,在铺上柏油后,12 个小伙伴分成两个队,光着脚在柏油马路踢足球,就算石子扎脚也天天踢,这样持续了有一个多月,风雨无阻,曾国说实在太过瘾。后期队伍又壮大了,20 多个人分成 3 个队,脚法好、脚头准,他是每个队争抢的 " 能人 "。
曾经的 " 两万户 " 新工房,现在部分房屋仍为煤卫合用,居住环境逼仄拥挤,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。
曾国说," 动迁是开心的事 ",大部分的家具和电器都留在了老房子,最喜欢的音箱也要 " 改朝换代 " 了,但 100 多张唱片要留下,新家有它们的一席之地。
住房条件改善了,三口之家准备在控江地区买一间 50、60 平方的两房,一旦看中合适的房子,尽快装修先享受起来。
儿子即将大学毕业,今后还面临结婚生子,两房还是小了一点,但想一步到位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,曾国说:" 先安居,等儿子工作后再全盘考虑 "。虽然儿子很孝顺,但做父母的总希望尽他们最大的努力让家人过得好些。
被誉为辽源新村 " 阿庆嫂 " 的常凤兰招呼大家喝茶。
" 阿庆嫂 " 常凤兰提议:" 今天不开伙仓,午饭叫外卖 ",小老酒要咪起来,邻居们在老房子里最后一次聚餐。
和平公园 " 歌王 " 举杯唱起《我和我的祖国》。
中午,常凤兰的 " 茶馆 " 又热闹起来,只要天气好,邻居们都乐意来喝喝茶、嗑嗑瓜子,她也被邻居亲切地叫作 " 阿庆嫂 "。
还有一周她也要搬走,但只要她在,已经搬走的或打好包的邻居都还有 " 家 ",告别的日子就在眼前,大家都非常不舍。
煤气灶已经拆了,喝茶的几个邻居临时决定叫上外卖一起吃顿饭,也算告别老房子前再聚聚,大家都加了微信," 阿庆嫂 " 是群主,也是乔迁后再聚的召集人。
告别 " 两万户 "。
栏目主编:张春海 本文作者:蒋迪雯 文字编辑:张驰 图片编辑:张驰 编辑邮箱:8903168@qq.com
上观新闻 蒋迪雯 摄影报道 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|